0. 背景
早晨起来,有个叫做半旧的伙伴给我发来了消息:
之后,我给他语音解答,后来发现这个内容还是不错,让半旧整理了一下,就有了这篇文章。
对于这个话题,我想聊以下三个点:
- 获得「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途径究竟是什么?
- 我是如何指导他人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 我自己感受到「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力量是什么样的?
1. 途径
1.1 获得认知的不同维度
我们如果要了解一件事,都有哪些途径呢?
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很多人脑海中自然反映出「人事网书」这四个字,找人问、从事学、网上搜、书中查。这很好,确实可以获得对一件事情的初步认知。
但是,最近我越来越发现,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拥有认知,是分阶段的:
- 知晓:听说有这个东西
- 了解:大约知道基本框架
- 理解:理解了框架之间的关系
- 体验:尝试着使用并且获得越来越深的体验
- 融会贯通:不仅自己可以掌握,而且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 相信:最终,获得了一种「相信」的力量,自然地散发着其能量
1.2 头脑获得认知的方式
在前五个阶段里,你拥有的「认知维度」越多,约会形成具体的认识。关于认知维度,可以看我的「认知层次模型」:
无论你获得「道术器用」哪个层次的认知要点,都会增加认知维度,认知维度越多,你对这个概念也就越容易理解。
就拿「愿景、使命、价值观」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人事网书」的各种方式,获得在「道术器用」各个维度上的认知
,比如:了解了概念、读了他人的故事、知道原来这是属于心理学学科等等,都是增加了认知维度。
只不过,很多人获得的认知,只是「头脑方面」的认知,这种认知很难产生持续的「相信」。没有相信,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因为「信念冲突」而导致「内耗」,最终导致行为上的崩盘。
1.3 通过体验获得的具身认知
想象一个场景:拿尖锐的东西扎一下手,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配图:半旧
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有几种方式:
- 第一种方式是用头脑想象的方式,比如说针尖儿扎在手上,因为表面积非常小,所以产生的压强会很大,导致痛感的集中。这种说法叫做用头脑思考。
-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哎呦我的天哪,这一定会扎到我疼的要死,我曾经扎过一次,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个是谈感受。
虽然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了感受,但其实上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只是感受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先把思考和感受这两个词给区分开。
所以,还有一种认知,学名叫「具身认知」,也就是俗话说的「身心体验」,只有当自己放下头脑的判断,充分去体验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具身认知」,而这种认知就会形成更为坚定的信念系统,也会让一个人更加笃定。
1.4 用「身心脑灵」的框架再次解释
这里插一个关键模型:「身心脑灵」模型:
把上面的话用模型的话语体系解释一下,就是:除了「脑」要有认知,「身」要有具身认知,「心」要有情绪体验。
2. 如何探索「愿景、使命、价值观」
回到「愿景、使命、价值观」的话题上,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光有「脑」的认知是绝对不够的,更多的是要有亲身体验。
使命也好、愿景也好、价值观也好,这些词都不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个体「主观世界」里的东西。主观世界里面它包含着很多维度,比如说头脑思考、身体的感受、心情以及感知状态,甚至与你识别自己、跳出自己,进而清晰观察之后的结果是融合为一体的。
我先来说说头脑方面的基本认知,百度上能搜的定义,我就不说了,只是谈谈关系。
三者自下而上的顺序:价值观、使命和愿景。
配图:半旧
使命其实还不是单独来的,它是来自于抱持着价值观去往愿景的过程中的身心感受。真正的使命即:是什么东西在召唤着你,充满力量往前走。这就叫生命意图(purpose),充分体验生命意图之后的身心感受,然后用文字表达的样子叫:使命。
还是再来说一下对于「使命」体验吧。
配图:半旧
先说体验,我们每天会经历不同的体验,比如你上课的学习、看故事、读书等等,我自己经常会问学员两个问题:「做完任何一件事情,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我们都是从体验到认知这样的一个过程。
有一种非常好的训练体验的方式叫做「状态线训练」,这种训练方式要求参与者放下「头脑的评价」,然后直接感知身体的感受来获得体验,并形成认知,最终抽象出理论上的认知。成人学习方法的 EAT 模型,也是应用了这个原理:
- E:Experience
- A:Awareness
- T:Theory
如果没有「状态线训练」的体验,可以使用头脑的方式去先定义个使命,然后在日常过程中不断践行,这种方式也是可以的。这个部分,我大约探索有 4 年左右的时间,各种方式都尝试过,我的实践告诉我:虽然先定一个使命去做确实可以让自己行动起来,但是,比起身心体验得到的感受,效率还是要低很多的。
如果是我去指导他人的话,可能要做这样的几步。
- 第一步就是先获得状态线的感受。放在一条线上让你去理解身心状态,真正感知到身心状态。
- 第二步会做一些训练,比如说叫核心成果训练。通过一件事情的核心成果训练来获得你对核心价值观或者叫终极价值观的体验。
- 第三步会做类似精通之旅,或者大师之旅这样的状态体验,让你去感受到,如果我真正的想要一件东西,我如何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去获得对这个事情的认识。
- 第四步会去做愿景之旅,充分发挥想象,把你对未来的愿景变得可视化。愿景之旅以及核心价值观的训练需要做多次,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你会越来越能够澄清自己究竟是谁。
- 最后来做一些连接的动作,比如说把你的人生过往和你未来的人生进行关联,用的方式就是带着你的核心价值观去愿景。然后在一些体验的活动中会内心会产生一些力量,这个力量会让你非常敏锐地感觉到:天哪,我的人生,带着深深的感召的力量,带着自己持续向前的力量竟然是这种感受。那个感受你会用几个字去把它形容出来。
3. 我对「愿景、使命、价值观」的具身感受
我在去往自己人生愿景的路径上,感受到了丰富和充满力量。最开始的时候非常的庄重,肃穆,不敢带着这种力量往前走。但是当尝试过了之后感觉到自己富饶、喜悦、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让自己特别的坚定。然后很希望去把这个坚定的力量用手往前送出去。
它是一种自然带来的力量,不是我故意要表现出什么样子的。往外送的那个时刻就会有一种力量牵带着往前走。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富足和一种牵引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就是你的人生使命或者叫人生愿景。你希望把它传承、贡献和付出,以及带给他人同样的力量。
当那个力量出现的时候。你带着它去往每个时刻,你发现它是真实存在的。它不是说的,也不需要记忆,而是萦绕在你的身体里。每一次伸开手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那个力量,每次都是这样的。
以上的内容,是将感受表述于文字,道可道,非常道,希望能够尽可能给你带来一些认知吧。
4. 结尾
很多人不太愿意谈「灵性」,但是,灵性是更加澄清「我是谁」的答案之后的状态。而越是澄清「我是谁」,就越容易寻找到自己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希望「你跟我拥有同样感受」的日子早点到来。
ChangeLog
- 2018-12-05 书写和发布内容 by 易仁永澄